身為一名驗配師,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形:
明明已經非常仔細非常認真地為弱聽人士調節了,可是對方還是表示不滿意,“聽不清”。
這種讓人抓狂的情形,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其實,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通常認為這是由于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那么個體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差異呢?這些差異又是如何影響助聽器驗配的呢?
01都是哪些人,讓你怎么調也調不好?
弄清楚答案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先知道:到底是哪些人,怎么調也調不好?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將日常驗配中遇到的案例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標準、典型的案例,這類案例中的弱聽人士通常會有相對較好的助聽效果,其聽力也是比較典型的。通常有以下幾類:
平坦的中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非陡降型聽力損失;左右耳對稱的聽力損失;非波動的聽力損失;言語識別好的聽力損失。
第二類則是非典型的復雜案例,這部分的弱聽人士往往具有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況,例如聽覺動態范圍十分窄的,言語識別率極差的,雙耳不對稱性聽力損失,波動性聽力損失,陡降型聽力損失,上升型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就好像下方這幾張常見的棘手聽力圖:
想必遇到這些案例時,就會在驗配時遇到很多問題,怎么調都調不好。
02為什么針對這部分人,就是很難調好?
當對來訪的弱聽人士進行問診與純音測聽后,通常驗配師將聽力相關信息輸入到驗配軟件中,再結合弱聽人士的佩戴感受,進行一系列的精細調節,基本就足以滿足絕大多數標準案例的需求了。
不過對于復雜的案例來說,同樣的驗配流程下來,驗配師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調試上,而且往往調試的目標方向也模糊。
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個體間差異,即個體與標準間存在誤差。
處理標準、典型案例的標準驗配調節適用于大部分人,但不是每一個人。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誤差呢?
這些誤差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因為弱聽人士的生理狀態不同導致的,這些誤差很難去估量,也就難以減少。
第二類誤差是由于多次估算導致的誤差。
驗配師調試的主要工作就是給助聽器設置合適的增益,而這一步通常是由驗配公式根據聽力信息計算完成,無需驗配師去加減乘除,驗配師更多的是根據弱聽人士的需求進行調節。
對于那些典型、標準的案例來說,使用驗配公式估算得來的標準驗配參數常可滿足弱聽人士的需求,但是對于復雜的案例來說,標準與個體間的誤差可能就比較大了,公式可能也就計算得沒那么準確。
03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誤差?
要想解決這些誤差,我們就得從它們的產生緣由說起!
這里可能會有些枯燥,你也可以直接拖到最下方看結論。
下圖比較簡單地闡述了驗配公式是如何計算得到各種驗配參數的。
注:其中的算法與實際計算有一定的出入,更多的是方便我們理解,不必太在意具體數字多少。
我們就從這一個個公式出發,看看計算中的哪些地方會出現誤差。
首先是第一行,為UCL的估算
假設正常人的UCL為100,那么如果聽閾大于50,UCL的增長值為聽閾增長值的一半,70dB聽損的弱聽人士,其UCL的值為100+(70-50)/2=110dB,也就是說動態范圍就少了10dB。
這表明如果不去測量個體的UCL,軟件則會根據上述方法自動估算UCL。
而這估算出來的UCL只是根據標準、典型案例里的大數據統計出來的平均值,與個體UCL,尤其是復雜案例中的個體UCL,難免會存在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誤差1。
下圖為2000Hz處的不同聽閾所對應的UCL,其中實線代表的是平均UCL值,實線附近的點為個體UCL值。
有沒有發現,部分個體UCL值與平均UCL值差距特別大,這就是個體與標準之間的差異。
第二行是舒適閾(MCL)的估算
如果你沒有進行MCL測量,系統同樣會進行估算。
從這個估算公式可見,MCL數值與UCL數值值相關,如此一來,UCL的誤差就會影響MCL,這是誤差2。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驗配過程中,MCL的測試比UCL的測試都少。
原因之一是,使用非言語信號測試MCL是非常棘手的,弱聽人士往往很難判斷。
所以誤差2也是經常存在的。
第三行是中等聲增益的估算
根據該估算公式顯示,65dB輸入聲的增益為MCL數值減去65dB,由前面UCL和MCL的兩個誤差,進一步帶來誤差3。
第四行是壓縮的估算
按照如上的例子,假設聽閾(HTL)為50dB,UCL為100,則UCL減HTL即為聽覺動態范圍。根據估算公式得到壓縮比(CR)為100/(100-50)=2。
當然,壓縮比的計算遠比這個估算方式更復雜,但這里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壓縮的估算。
此為前面UCL誤差帶來的誤差4。
最后一行是輕聲和大聲的增益估算
小聲(如50dB)和大聲(如80dB)輸入聲的增益是根據第三行中等聲(65dB)增益通過壓縮比的修正進行估算。
以保證放大后的聲音在弱聽人士的聽覺動態范圍內,即小聲聽得到,大聲又不覺吵。
此為前面UCL和MCL誤差帶來的誤差5。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驗配公式對各種增益、壓縮等參數的估算,從一開始的UCL,到最后小聲大聲的估算,每一步都有誤差,并且誤差一直往下傳,“一步錯,步步錯”,直至“水滴石穿”,導致驗配時那些怎么也調不好的誤差。
當然,我們并不是否定公式,對于標準、典型的案例來說,驗配公式的估算還是比較準確的,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助聽需求。
但是,這些估算出來的越來越大的誤差,對于復雜案例中的弱聽人士來說,可真如用放大鏡看報紙,顯而易見,異常明顯。
試想一下,相同聽力損失程度下,復雜案例中的陡降型聽力損失,它的UCL、MCL、增益、壓縮之類的參數設置,怎么會和標準案例中的平坦型聽力損失根據平均值估算得來的數據一樣?!
這兩種聽力損失間的差異可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也就難怪驗配師按照常規驗配來處理復雜案例,無論怎么調,弱聽人士就是不滿意了。
認真看到這里的你,一定也知道了:準確的、完整的聽力測試結果對助聽器調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在處理復雜案例時,減少誤差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棘手的復雜案例可不僅是把氣導、骨導、不適閾、舒適閾輸入準確,交給驗配軟件自動處理就夠了的;也不是把助聽器調到接近目標就行;更不是簡單調調小聲、中聲、大聲之類的增益參數就萬事大吉的。
在具體的驗配工作中,應該如何減少這些誤差呢?
別急,接下來就奉上8個驗配小技巧,助你處理這些復雜案例,解決這些惱人的誤差!01多角度評估聽力損失情況
聽力圖往往是聽力損失診斷的金標準,但實際上,聽力圖上顯示的氣、骨導閾值和不適閾只是聽覺系統某一方面的情況,而并不能反映聽覺系統完整的狀態。
例如,高頻死區。
對于有高頻死區的弱聽人士來說,從聽力圖上雖能看到高頻的聽閾和不適閾,但實際上,殘余聽力的“質量”卻是很差的,大腦沒辦法對傳進來的高頻死區信息進行編碼,最終的結果就是言語辨別能力差,聽不清楚。
所以,聽力損失應該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可聽度,這個可根據純音測聽的聽力圖來判斷;
另一部分是畸變,而這個是需要通過言語測試,尤其是噪音下的言語測試來測定。
也就是說,殘余聽力的質量到底如何是需要通過言語測試來判斷。
所以,驗配師需要從純音聽力圖之外的多方面聽力評估,來了解弱聽人士的真實情況,這對助聽器的驗配很重要。
02選擇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
我們知道,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動態范圍普遍較窄,常有“小聲聽不到,大聲又覺吵”的重振現象。對于這類弱聽人士,可以使用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
近三十年來,多通道非線性助聽器的研發一直致力于幫助弱聽人士在不同聆聽環境下能聽好,使用壓縮技術把完整的言語輸入信號“放入”弱聽人士變窄后的聽覺動態范圍。
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的目的是讓一切聲音都合適。
所以,對于復雜案例,大多為非平坦、不規則的聽力圖形狀,建議使用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對不同頻段進行細分處理,讓弱聽人士在其聽覺動態范圍內盡可能聽到環境中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
03選擇頻響范圍較寬的助聽器
助聽器發展的重點之一是擴展頻響范圍。過去助聽器的高頻帶寬可能只能達到4kHz,但是現在的助聽器可以達到更高的帶寬,有些甚至可以接近10kHz或12kHz,相信以后助聽器的高頻帶寬可以更大。
畢竟,助聽器可以拾取越寬頻響范圍的聲音,就有可能讓弱聽人士聽到越多的聲音信息。
所以,與標準案例相比,在復雜案例的助聽器功能選擇時,可以選擇頻響范圍更寬的助聽器,給弱聽人士“還原”更多的聲音信息。
當然,對于存在高頻死區的弱聽人士來說,聽覺系統不能編碼這些高頻帶寬的信息,反而會帶來失真和不適,所以這類弱聽人士的助聽器調試需要適當控制高頻范圍。
04選擇助聽器時,移頻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移頻,簡單的說就是將無法補償的高頻(如重度或極重度聽損)“移”到中頻去補償,這是改善高頻可聽度的一種方法。
不過,如果有些弱聽人士沒辦法利用部分高頻信息(即高頻死區),那么移頻就得相應做調整。
此時的移頻可能不是簡單地根據高頻的聽閾進行移頻補償,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移頻將高頻死區部分“移除”到較低頻率,以改善這類弱聽人士對高頻言語的理解。
如何知道哪些高頻是死區,可以通過TEN測試進行判斷。
移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它同樣不是萬能的,需要根據具體聽力情況具體分析,否則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造成額外的失真、不適。
05調試時,輸入完整、準確的純音測聽數據
正如前文中我們所提到過的,要想盡可能得到準確的增益補償,完整、準確的純音測聽數據至關重要,這點在處理復雜案例時,更是基礎的基礎!
在助聽器調試時,我們通常都會讓驗配處方公式幫我們快速、較準確地計算出各類驗配參數,如小聲、中聲、大聲增益。
而處方公式是根據純音測聽數據來進行運算的,不同的處方公式所需的數據略有不同。
有些只需氣導聽閾,有些需要氣導和骨導聽閾,有些則在氣、骨導聽雨之外,還需要不適閾和舒適閾。
如果我們只輸入氣導聽閾,對于需要骨導聽閾的情況,則只能由處方公式進行默認設置,例如把未輸入骨導聽閾的聽力損失都估算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這對于常見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來說,可能影響不大;但對于傳導性聽力損失來說,可想而知壓縮和增益的數據將有很大 偏差。
如果我們沒輸入不適閾和舒適閾,處方公式只能如前文所介紹的進行平均值估算,尤其引起“一步錯,步步錯”的“連環”誤差,使弱聽人士得到的補償與實際補償相差甚遠。
06靈活、對癥使用驗配處方公式
在驗配中,我們最常用的兩大經典公式是DSL非線性公式(如DSL v5)與NAL-NL2公式。
然而很多情況下,可能很多驗配師并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這里,我們也有必要精簡說明下。
最直觀的來說,DSL非線性公式主要是為弱聽兒童而設計的,它不限制任何頻率的言語可用性,即便有些壓縮限制,但并沒有規定某些頻率比其他頻率更重要。
該公式的目標就是把所有信號壓縮至弱聽人士的聽覺動態范圍,最后能聽到所有的信號,注重的是響度正常化。如下圖所示↓↓↓。
而NAL-NL2公式認為不同的頻率對言語信號的貢獻度各異,其中某些特定頻率更加重要, 大約在1kHz-4kHz的頻率范圍。
換句話說,該公式覺得,雖然驗配的目的是讓言語信號的頻響范圍盡可能寬,以捕捉整個言語頻響范圍上的所有信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信息都同等重要,或都該同等放大。
正如幾十年以來,言語清晰度指數(SII)認為1kHz-4kHz頻率范圍包括了絕大多數言語信息,特別是2kHz左右的信息是最多的。
一般來說,弱聽成人使用助聽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交流,言語頻率范圍信息的拾取比其他頻率信息的更重要,NAL-NL2公式相比DSL非線性公式來說就更適合成人。
所以,針對兩大公式的不同,驗配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公式,才能“對癥下藥”“因人制宜”地進行合理調試。
07調試助聽器,目標曲線并非絕對的“目標”
對于許多驗配師,尤其是新手驗配師,你是否覺得,把助聽器的頻響曲線調到與處方公式算出來的目標曲線“完美”吻合了才是“完美調試”,才能讓弱聽人士的言語理解能力達到最佳?
實際上,助聽器驗配應該是循證驗配,也就是要在證據佐證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驗配。弱聽人士的多變性就是循證驗配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正如上一期文章中介紹UCL數據時提到的,每個弱聽人士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其心理聲學表現都可能大不相同,在復雜案例中的弱聽人士更是。
如果對于所有弱聽人士,我們一味地“一視同仁”地將60dB聽力損失都精準地放大到某個固定值,無疑是與弱聽人士多變性這一點相悖,必定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弱聽人士不滿意。
實際上,驗配軟件中的目標曲線是我們快速、有效獲得的基礎目標,能滿足標準案例中大部分弱聽人士的助聽需求。
我們應以此目標曲線為“起點”,根據弱聽人士的反饋,進行對癥調整,而非“竭盡全力”地去把助聽器的頻響曲線調到與目標曲線吻合。
08確定合適準確的調試范圍,精準調試助聽器
在保證數據準確無誤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安全的調試范圍,即聽閾與不適閾間的范圍。
對于那些聽覺動態范圍特別窄的人來說,因為往往他們的預估不適閾都是偏離標準不適閾的,個體的準確的不適閾值至關重要。
此外,不要漫無目的地去調試,而應明確弱聽人士的真正問題,帶著目的去調試。
這一點往往是困惑許多驗配師朋友的,因為弱聽人士對助聽器問題的反饋,通常是看似簡單,甚至模棱兩可的語句(如聽不清楚),而不可能是“中等聲高頻增益太少了”或“降噪強度弱了”之類的專業描述。
腦補下,如果弱聽人士這么專業的描述問題,驗配師的你是否會驚到流汗。所以,明確真正問題的過程,需要驗配師針對弱聽人士的主訴“多問幾句”,直到問清楚是在什么環境下、聽什么聲音、聽多大聲音、聽多高頻率聲音會出現什么問題,才是“精準定位”到問題的所在,才能動手去“對癥”調節。
例如:
弱聽人士抱怨的“聽不清楚”,是在什么環境下聽不清,聽什么聲音聽不清楚,怎么個聽不清,這個聲音大概在哪個頻率范圍,有多大聲;
如此,我們才能推斷問題的所在是環境吵聽不清,還是聲音小聽不清,還是字詞模糊聽不清;
明確了,我們才能知道調試方案是降噪還是提高增益,是增高頻還是增中頻,是調中等聲還是調整體聲。
找準問題要害的精準調試可謂是助聽器調試的精髓所在,對于處理復雜案例來說,尤為關鍵。
小編有話說上述這8大通用驗配技巧,直指復雜案例中的常見問題所在。怎么樣,你get到了嗎?
當然,如果你在工作中對復雜案例的驗配有任何心得、經驗、想法,而且愿意與大家進行分享的話,也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給大家!
身為一名驗配師,你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形:
明明已經非常仔細非常認真地為弱聽人士調節了,可是對方還是表示不滿意,“聽不清”。
這種讓人抓狂的情形,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其實,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通常認為這是由于個體之間存在差異,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那么個體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差異呢?這些差異又是如何影響助聽器驗配的呢?
01都是哪些人,讓你怎么調也調不好?
弄清楚答案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先知道:到底是哪些人,怎么調也調不好?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將日常驗配中遇到的案例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是標準、典型的案例,這類案例中的弱聽人士通常會有相對較好的助聽效果,其聽力也是比較典型的。通常有以下幾類:
平坦的中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非陡降型聽力損失;左右耳對稱的聽力損失;非波動的聽力損失;言語識別好的聽力損失。
第二類則是非典型的復雜案例,這部分的弱聽人士往往具有一些比較復雜的情況,例如聽覺動態范圍十分窄的,言語識別率極差的,雙耳不對稱性聽力損失,波動性聽力損失,陡降型聽力損失,上升型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就好像下方這幾張常見的棘手聽力圖:
想必遇到這些案例時,就會在驗配時遇到很多問題,怎么調都調不好。
02為什么針對這部分人,就是很難調好?
當對來訪的弱聽人士進行問診與純音測聽后,通常驗配師將聽力相關信息輸入到驗配軟件中,再結合弱聽人士的佩戴感受,進行一系列的精細調節,基本就足以滿足絕大多數標準案例的需求了。
不過對于復雜的案例來說,同樣的驗配流程下來,驗配師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調試上,而且往往調試的目標方向也模糊。
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個體間差異,即個體與標準間存在誤差。
處理標準、典型案例的標準驗配調節適用于大部分人,但不是每一個人。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誤差呢?
這些誤差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因為弱聽人士的生理狀態不同導致的,這些誤差很難去估量,也就難以減少。
第二類誤差是由于多次估算導致的誤差。
驗配師調試的主要工作就是給助聽器設置合適的增益,而這一步通常是由驗配公式根據聽力信息計算完成,無需驗配師去加減乘除,驗配師更多的是根據弱聽人士的需求進行調節。
對于那些典型、標準的案例來說,使用驗配公式估算得來的標準驗配參數常可滿足弱聽人士的需求,但是對于復雜的案例來說,標準與個體間的誤差可能就比較大了,公式可能也就計算得沒那么準確。
03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誤差?
要想解決這些誤差,我們就得從它們的產生緣由說起!
這里可能會有些枯燥,你也可以直接拖到最下方看結論。
下圖比較簡單地闡述了驗配公式是如何計算得到各種驗配參數的。
注:其中的算法與實際計算有一定的出入,更多的是方便我們理解,不必太在意具體數字多少。
我們就從這一個個公式出發,看看計算中的哪些地方會出現誤差。
首先是第一行,為UCL的估算
假設正常人的UCL為100,那么如果聽閾大于50,UCL的增長值為聽閾增長值的一半,70dB聽損的弱聽人士,其UCL的值為100+(70-50)/2=110dB,也就是說動態范圍就少了10dB。
這表明如果不去測量個體的UCL,軟件則會根據上述方法自動估算UCL。
而這估算出來的UCL只是根據標準、典型案例里的大數據統計出來的平均值,與個體UCL,尤其是復雜案例中的個體UCL,難免會存在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就是誤差1。
下圖為2000Hz處的不同聽閾所對應的UCL,其中實線代表的是平均UCL值,實線附近的點為個體UCL值。
有沒有發現,部分個體UCL值與平均UCL值差距特別大,這就是個體與標準之間的差異。
第二行是舒適閾(MCL)的估算
如果你沒有進行MCL測量,系統同樣會進行估算。
從這個估算公式可見,MCL數值與UCL數值值相關,如此一來,UCL的誤差就會影響MCL,這是誤差2。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驗配過程中,MCL的測試比UCL的測試都少。
原因之一是,使用非言語信號測試MCL是非常棘手的,弱聽人士往往很難判斷。
所以誤差2也是經常存在的。
第三行是中等聲增益的估算
根據該估算公式顯示,65dB輸入聲的增益為MCL數值減去65dB,由前面UCL和MCL的兩個誤差,進一步帶來誤差3。
第四行是壓縮的估算
按照如上的例子,假設聽閾(HTL)為50dB,UCL為100,則UCL減HTL即為聽覺動態范圍。根據估算公式得到壓縮比(CR)為100/(100-50)=2。
當然,壓縮比的計算遠比這個估算方式更復雜,但這里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壓縮的估算。
此為前面UCL誤差帶來的誤差4。
最后一行是輕聲和大聲的增益估算
小聲(如50dB)和大聲(如80dB)輸入聲的增益是根據第三行中等聲(65dB)增益通過壓縮比的修正進行估算。
以保證放大后的聲音在弱聽人士的聽覺動態范圍內,即小聲聽得到,大聲又不覺吵。
此為前面UCL和MCL誤差帶來的誤差5。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驗配公式對各種增益、壓縮等參數的估算,從一開始的UCL,到最后小聲大聲的估算,每一步都有誤差,并且誤差一直往下傳,“一步錯,步步錯”,直至“水滴石穿”,導致驗配時那些怎么也調不好的誤差。
當然,我們并不是否定公式,對于標準、典型的案例來說,驗配公式的估算還是比較準確的,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助聽需求。
但是,這些估算出來的越來越大的誤差,對于復雜案例中的弱聽人士來說,可真如用放大鏡看報紙,顯而易見,異常明顯。
試想一下,相同聽力損失程度下,復雜案例中的陡降型聽力損失,它的UCL、MCL、增益、壓縮之類的參數設置,怎么會和標準案例中的平坦型聽力損失根據平均值估算得來的數據一樣?!
這兩種聽力損失間的差異可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也就難怪驗配師按照常規驗配來處理復雜案例,無論怎么調,弱聽人士就是不滿意了。
認真看到這里的你,一定也知道了:準確的、完整的聽力測試結果對助聽器調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在處理復雜案例時,減少誤差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棘手的復雜案例可不僅是把氣導、骨導、不適閾、舒適閾輸入準確,交給驗配軟件自動處理就夠了的;也不是把助聽器調到接近目標就行;更不是簡單調調小聲、中聲、大聲之類的增益參數就萬事大吉的。
在具體的驗配工作中,應該如何減少這些誤差呢?
別急,接下來就奉上8個驗配小技巧,助你處理這些復雜案例,解決這些惱人的誤差!
01多角度評估聽力損失情況
聽力圖往往是聽力損失診斷的金標準,但實際上,聽力圖上顯示的氣、骨導閾值和不適閾只是聽覺系統某一方面的情況,而并不能反映聽覺系統完整的狀態。
例如,高頻死區。
對于有高頻死區的弱聽人士來說,從聽力圖上雖能看到高頻的聽閾和不適閾,但實際上,殘余聽力的“質量”卻是很差的,大腦沒辦法對傳進來的高頻死區信息進行編碼,最終的結果就是言語辨別能力差,聽不清楚。
所以,聽力損失應該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可聽度,這個可根據純音測聽的聽力圖來判斷;
另一部分是畸變,而這個是需要通過言語測試,尤其是噪音下的言語測試來測定。
也就是說,殘余聽力的質量到底如何是需要通過言語測試來判斷。
所以,驗配師需要從純音聽力圖之外的多方面聽力評估,來了解弱聽人士的真實情況,這對助聽器的驗配很重要。
02選擇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
我們知道,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動態范圍普遍較窄,常有“小聲聽不到,大聲又覺吵”的重振現象。對于這類弱聽人士,可以使用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
近三十年來,多通道非線性助聽器的研發一直致力于幫助弱聽人士在不同聆聽環境下能聽好,使用壓縮技術把完整的言語輸入信號“放入”弱聽人士變窄后的聽覺動態范圍。
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的目的是讓一切聲音都合適。
所以,對于復雜案例,大多為非平坦、不規則的聽力圖形狀,建議使用多通道非線性壓縮技術對不同頻段進行細分處理,讓弱聽人士在其聽覺動態范圍內盡可能聽到環境中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
03選擇頻響范圍較寬的助聽器
助聽器發展的重點之一是擴展頻響范圍。過去助聽器的高頻帶寬可能只能達到4kHz,但是現在的助聽器可以達到更高的帶寬,有些甚至可以接近10kHz或12kHz,相信以后助聽器的高頻帶寬可以更大。
畢竟,助聽器可以拾取越寬頻響范圍的聲音,就有可能讓弱聽人士聽到越多的聲音信息。
所以,與標準案例相比,在復雜案例的助聽器功能選擇時,可以選擇頻響范圍更寬的助聽器,給弱聽人士“還原”更多的聲音信息。
當然,對于存在高頻死區的弱聽人士來說,聽覺系統不能編碼這些高頻帶寬的信息,反而會帶來失真和不適,所以這類弱聽人士的助聽器調試需要適當控制高頻范圍。
04選擇助聽器時,移頻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移頻,簡單的說就是將無法補償的高頻(如重度或極重度聽損)“移”到中頻去補償,這是改善高頻可聽度的一種方法。
不過,如果有些弱聽人士沒辦法利用部分高頻信息(即高頻死區),那么移頻就得相應做調整。
此時的移頻可能不是簡單地根據高頻的聽閾進行移頻補償,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移頻將高頻死區部分“移除”到較低頻率,以改善這類弱聽人士對高頻言語的理解。
如何知道哪些高頻是死區,可以通過TEN測試進行判斷。
移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它同樣不是萬能的,需要根據具體聽力情況具體分析,否則很有可能適得其反,造成額外的失真、不適。
05調試時,輸入完整、準確的純音測聽數據
正如前文中我們所提到過的,要想盡可能得到準確的增益補償,完整、準確的純音測聽數據至關重要,這點在處理復雜案例時,更是基礎的基礎!
在助聽器調試時,我們通常都會讓驗配處方公式幫我們快速、較準確地計算出各類驗配參數,如小聲、中聲、大聲增益。
而處方公式是根據純音測聽數據來進行運算的,不同的處方公式所需的數據略有不同。
有些只需氣導聽閾,有些需要氣導和骨導聽閾,有些則在氣、骨導聽雨之外,還需要不適閾和舒適閾。
如果我們只輸入氣導聽閾,對于需要骨導聽閾的情況,則只能由處方公式進行默認設置,例如把未輸入骨導聽閾的聽力損失都估算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這對于常見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來說,可能影響不大;但對于傳導性聽力損失來說,可想而知壓縮和增益的數據將有很大 偏差。
如果我們沒輸入不適閾和舒適閾,處方公式只能如前文所介紹的進行平均值估算,尤其引起“一步錯,步步錯”的“連環”誤差,使弱聽人士得到的補償與實際補償相差甚遠。
06靈活、對癥使用驗配處方公式
在驗配中,我們最常用的兩大經典公式是DSL非線性公式(如DSL v5)與NAL-NL2公式。
然而很多情況下,可能很多驗配師并不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這里,我們也有必要精簡說明下。
最直觀的來說,DSL非線性公式主要是為弱聽兒童而設計的,它不限制任何頻率的言語可用性,即便有些壓縮限制,但并沒有規定某些頻率比其他頻率更重要。
該公式的目標就是把所有信號壓縮至弱聽人士的聽覺動態范圍,最后能聽到所有的信號,注重的是響度正常化。如下圖所示↓↓↓。
而NAL-NL2公式認為不同的頻率對言語信號的貢獻度各異,其中某些特定頻率更加重要, 大約在1kHz-4kHz的頻率范圍。
換句話說,該公式覺得,雖然驗配的目的是讓言語信號的頻響范圍盡可能寬,以捕捉整個言語頻響范圍上的所有信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信息都同等重要,或都該同等放大。
正如幾十年以來,言語清晰度指數(SII)認為1kHz-4kHz頻率范圍包括了絕大多數言語信息,特別是2kHz左右的信息是最多的。
一般來說,弱聽成人使用助聽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交流,言語頻率范圍信息的拾取比其他頻率信息的更重要,NAL-NL2公式相比DSL非線性公式來說就更適合成人。
所以,針對兩大公式的不同,驗配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公式,才能“對癥下藥”“因人制宜”地進行合理調試。
07調試助聽器,目標曲線并非絕對的“目標”
對于許多驗配師,尤其是新手驗配師,你是否覺得,把助聽器的頻響曲線調到與處方公式算出來的目標曲線“完美”吻合了才是“完美調試”,才能讓弱聽人士的言語理解能力達到最佳?
實際上,助聽器驗配應該是循證驗配,也就是要在證據佐證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驗配。弱聽人士的多變性就是循證驗配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正如上一期文章中介紹UCL數據時提到的,每個弱聽人士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其心理聲學表現都可能大不相同,在復雜案例中的弱聽人士更是。
如果對于所有弱聽人士,我們一味地“一視同仁”地將60dB聽力損失都精準地放大到某個固定值,無疑是與弱聽人士多變性這一點相悖,必定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弱聽人士不滿意。
實際上,驗配軟件中的目標曲線是我們快速、有效獲得的基礎目標,能滿足標準案例中大部分弱聽人士的助聽需求。
我們應以此目標曲線為“起點”,根據弱聽人士的反饋,進行對癥調整,而非“竭盡全力”地去把助聽器的頻響曲線調到與目標曲線吻合。
08確定合適準確的調試范圍,精準調試助聽器
在保證數據準確無誤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安全的調試范圍,即聽閾與不適閾間的范圍。
對于那些聽覺動態范圍特別窄的人來說,因為往往他們的預估不適閾都是偏離標準不適閾的,個體的準確的不適閾值至關重要。
此外,不要漫無目的地去調試,而應明確弱聽人士的真正問題,帶著目的去調試。
這一點往往是困惑許多驗配師朋友的,因為弱聽人士對助聽器問題的反饋,通常是看似簡單,甚至模棱兩可的語句(如聽不清楚),而不可能是“中等聲高頻增益太少了”或“降噪強度弱了”之類的專業描述。
腦補下,如果弱聽人士這么專業的描述問題,驗配師的你是否會驚到流汗。
所以,明確真正問題的過程,需要驗配師針對弱聽人士的主訴“多問幾句”,直到問清楚是在什么環境下、聽什么聲音、聽多大聲音、聽多高頻率聲音會出現什么問題,才是“精準定位”到問題的所在,才能動手去“對癥”調節。
例如:
弱聽人士抱怨的“聽不清楚”,是在什么環境下聽不清,聽什么聲音聽不清楚,怎么個聽不清,這個聲音大概在哪個頻率范圍,有多大聲;
如此,我們才能推斷問題的所在是環境吵聽不清,還是聲音小聽不清,還是字詞模糊聽不清;
明確了,我們才能知道調試方案是降噪還是提高增益,是增高頻還是增中頻,是調中等聲還是調整體聲。
找準問題要害的精準調試可謂是助聽器調試的精髓所在,對于處理復雜案例來說,尤為關鍵。
小編有話說
上述這8大通用驗配技巧,直指復雜案例中的常見問題所在。怎么樣,你get到了嗎?
當然,如果你在工作中對復雜案例的驗配有任何心得、經驗、想法,而且愿意與大家進行分享的話,也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給大家!